沈帥青:容許「失敗」 救孩子之道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3/10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接連多宗學生自殺悲劇,政府急謀對策。現今孩子的生活條件,無疑比上一輩好,但所身處的,也是社會期望更高、成功標準更狹窄的環境,要增孩子抗逆力,更要容許多「失敗」。

由去年9月開學至今,才不過半年時間,已有20名年輕學生自殺送命,昨又有一名大學生墮樓,震驚社會。個案之中,至少13宗被指與學業問題有關。首當其衝的教育局,自然要尋找對策,今天將與學界、心理學家等召開緊急會議。

一時之間,社會急於尋找問題起因,新一代變得脆弱了?為何上一輩較少有此問題,是否社會環境變好,年輕人太「草莓」?論生活物質、居住環境,現今孩子所擁有的,肯定比上一輩更多更好,不滿應減少;但是論社會壓力,則因競爭文化壯大,同樣更多更大,也是現實。

在昔日年代,父母大多為口奔馳、早出晚歸,且生育子女眾多,無暇兼顧,孩子天生天養,但壓力也是低得多。考不了名校、進不去精英班?父母少理。讀不到大學?父母就叫孩子去做學徒,有工做便好。且由於當時大學普及率較低、藍領工作多,讀不到書的,社會大眾也不會視之為「失敗」。

到了這一代,物質豐盛了,父母多只生一、兩個孩子,給予兒女的時間與呵護更多更貼身,但其實在另一邊,無論是父母或社會,容許孩子「失敗」、或是走其他道路的發展空間,亦在減少了?自出生開始就要為學業競爭,默書、考試,70分、80分還不足夠;社會又大多看重英中、Band 1學校,考進Band 2學校?不行,請進名校,日後再考名大學。

加劇的競爭文化,讓一名小孩子,從朝早上學至下午放學,之後補習、上興趣班,夜晚回家還要應付學校給予的大量功課,動輒就是十多小時的「工時」。

就算捱至入大學、畢業後出來工作,又要拼命去做符合成功標準的專業人士,找薪高糧準的工作。讀不成書者,既難找工作,也被視為「失敗」,又怎會不加大壓力?

尤其當社會發展速度放慢,上流機會減少,加上孩子早就身處於較好環境,要再向上的難度亦自然加大,如他們一向慣以「成功」做標準,抗逆力不足,自然較難面對「失敗」,遇逆境就視為末日,充滿無力感。

其實,在競爭文化深厚的地方,包括日本、南韓、印度等,近年亦普遍受學童輕生問題困擾。其中南韓的青少年自殺率,一直居高不下。據南韓官方在2014年所作的調查,14至19歲青少年之中,約一半曾有自殺念頭,當中40%稱與學業或前景壓力有關。

南韓青少年容易選擇輕生,固有原因,當地無論是家長、學生,皆以入名校為指標,進不了最知名的大學,如首爾大學、高麗大學、延世大學等,又或畢業後考不進三星、現代等大企業,就自覺低人一等。

結果,整個社會無論家長、學校或是學生自己,也在推動不停學習、補習的瘋狂文化,惟「贏家」總是少數,無法達到成功標準的自覺失敗,愈鑽向死胡同。對於眾多學童自殺,有當地心理學家曾悲嘆,「我們已經習慣於除了第一名外都是輸家的想法。」

為救學生,南韓政府近年亦意識問題嚴重,推多項措施,例如設置防止自殺App,尋找有自毀念頭的學生,又有學校設「死亡體驗」課程,希望宣導防止自殺等;正如在本港,發生眾多悲劇新聞後,亦有建議稱,要推動更多學生輔導計劃等。

種種不同的計劃,對部分學童或有幫助,但問題的核心源頭,則始終就是最難解決、愈演愈烈的競爭文化問題,社會的成功定義愈窄、愈排斥失敗,又怎會讓孩子感到即使「失敗」了,一樣可另有出路?

撰文 : 沈帥青